大家好,关于格物致知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,不过没关系,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格物致知什么意思解释的知识点,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,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,还望关注下本站哦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!
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,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,源于《礼记‧大学》八目: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朱熹说: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穷理,探究事物,求得事物的原理。天下之物莫不有其原理、事理,我们不能穷尽这些事物的原理,就不能全知,不能致知。所以要学者于凡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理而穷尽之,达到极致。这样日积月累,用力越久,则豁然开朗,融会贯通。
王阳明简介:
王守仁本名王云,字伯安,号阳明,又号乐山居士,浙江余姚人,汉族。明朝杰出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军事家、教育家。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,明孝宗弘治十二年进士,仕于孝宗、武宗、世宗三朝,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、庐陵知县、右佥都御史等职。
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,他以心为宇宙本体,提出心即理的命题,断言心外无物,心外无事,心外无理。倡言知行合一说,后专主致良知说,认为良知即天理,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。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,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,湛若水完善,王守仁集大成。
以上内容参考:百度百科—格物致知,知行合一。
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。对于“格物”的含义,朱熹对此做出了两种解释一是“格物”是落实到事物上;二是“格物”是追求事物的深刻道理。
朱熹在《大学章句》中对格物致知进行了具体的阐释,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、研究万事万物,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,首先要接触事物并深入研究它的原理。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,而天下万物也总有一定的原理,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充分认识,致使知识存在某些局限性。
格物和致知关系:
在朱熹的观点中,“致知”和“格物”是彼此统一的关系,它们既不是两个过程,也不是两件事物。探索事物真理的过程就是人固有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,因此,也可以说,“格物”与“致知”是同一件事的两个角度不同论述方式。
“格物致知”的终极目标是探究事物真理到尽处,将所有的事物了解透彻,让自身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,没有任何障碍。
由于格物致知的解释在秦朝失传,后人对格物致知有两种理解。
一种是朱熹提出的,格是研究,物指世间万物,格物即研究世间万物的背后的道理,获得真知灼见,这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式类似,但他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支持,所以古人这种格物做得不好,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。
另一种格物是王阳明提出的,他在龙厂悟道时感悟到中国古人一脉相传的真理是格物致良知。这里的格指搏斗、革除的意思,物指人的内心世界的七情六欲,认为人人皆有孟子所说的“良知”,人人都有至善的本性,只不过普通人由于有种种欲望湮灭了良知本性,关于圣贤,我们不需外求,只要反观内省,不断减少贪心、嗔恨、欲望(为道日损也),一切本自具足,人人皆可见良知,成圣贤。这也是国学精华所在,日后中国崛起,文化之根在此。
关于格物致知什么意思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能帮助到您。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